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修德,会持续影响到我们自身所在家族的延续和光大。
思想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固然难以摆脱时代的刺激及由此带来的局限,然而如何跨越时代的局限,发掘儒家建立在同情和互相理解基础上的共同意识,则可以让我们看到儒家思想对于缓和与化解日趋激烈的民族国家之间的对立和冲突所可能发挥的作用。(孙希旦,第988页) 将感与儒家性情论中的未发已发观念结合在一起,这样,感成为纯粹之天命所赋与感物而动的已发的连结点,由此,儒家的为善去恶的工夫所指,就在于如何把握感的过程中出现的人化物的现象。
昏姻冠笄,所以别男女也。天地二气交感而化生万物,圣人至诚以感亿兆之心而天下和平。在历史上,儒家特别强调道德自觉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也承认并非所有人都能依靠自觉来保证道 德的完满性,也就是说并不能因现实的刺激而做出合理正确的感,在这样的语境中,圣贤的存在或学做圣贤也就成为儒家道德修养论的一个支点。天地万物之本,夫妇人伦之始,所以上经首《乾》《坤》,下经首《咸》继以《恒》也。天地二物,故二卦分为天地之道。
(孙希旦,第1003页) 礼乐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规范社会秩序,而相比之下,乐则是要从人的观念和行为的发动处下功夫,同时,亦要通过促使人向善的音乐来矫正人的行为,由此,声音通过感触和感化成为教化行动中的最为潜移默化的部分。比如,朱熹在与弟子讨论这一段话的时候,用儒家的伦常来解释理、义。要想天人合一,首先要搞清楚天有什么样的特性,天有什么样的德,人有什么样的特性,人怎么与天相合?搞清楚了这些问题以后,才能来谈人怎样天人合一,怎么效法天地。
而最值得人学习的是水,孔子遇水必观,老子《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即水具有最高的品德,中国文化最注重向万物中的水学习。(《论语·泰伯》)这个天不仅仅指天,而是指天地,中国文化常常将天地合在一起简称天。人类是阴,就应该顺应自然。我们现在的一切问题,归根结底在于对抗自然、违背自然,让它服从人的私志、私欲。
(《孟子·离娄上》)诚是天道的诚信,按照诚去做就是人道,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人道是从天道学来的。拿人类与整个自然来说,如果说整个自然是阳,人类是阴,现在人要去征服自然,人就变成阳了。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儒家讲以天为则,道家讲道法自然。其实,无为者非不为也,若吾所谓无为者,私志不得入公道,嗜欲不得枉正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淮南子·修务训》),而总起来讲是权自然之势(《淮南子·修务训》)。(《论语·颜渊》) 我们不仅要向天地学习,还要向万物学习。
所以说,自然无为恰恰是最积极的有为。进入 楼宇烈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以天为则 。在这里,自然不是指所谓的自然界,而是本然。宋代诗人徐庭筠在《咏竹》中描写竹子未出土时先有节,便凌云去也无心(有时后一句被人们改为及凌云处尚虚心),人们要学习竹子从根子上就要有秉直的气节,地位、身份再如何显赫也要虚心谦下。
九窍之有职,官之分也(《管子·心术上》),所以无以物乱官,毋以官乱心(《管子·心术下》),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荀子·修身》)。人类绝不可做万物的主宰,反而要向天地万物学习。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天地从来没有因为自己的喜恶反而舍弃一些东西,天上的太阳、月亮、星星也是光明普照的,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礼记·孔子闲居》),天地的广大无私,广阔包容,是人们首先应该学习的品德。
这种变异是造成后来很多问题的根源。人本主义蜕变成了人类中心主义。因为本来应该是阴的、柔的,现在都变成阳的、刚的了。老子反复讲柔弱胜刚强(《道德经·第三十六章》)、弱者道之用(《道德经·第四十章》)的道理。这里的神不是造物主,是阴阳不测之谓神,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周易·系辞上》)。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天人合一。
当今社会上女性的作用日益凸显,人们常常用阴盛阳衰来评说,其实这只是表面上的阴盛阳衰,实际上是阳盛阴衰。治理一个国家没有诚信是不行的,交朋友没有诚信也是不行的。
在中国文化中,神最根本的含义是指万物的变化,一点神秘主义都没有。终于在荀子的《天论》找到了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的说法,就认为荀子是主张人定胜天的思想家。
这也就是老子的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道德经·第六十四章》)。这一说法在《周易·观卦·彖传》里也可以得到印证: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
过去,大家总是觉得中国的哲学理论中缺少人定胜天的思想,于是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去找。如果放纵自己,对欲望无止境地追求,人就会被物控制住,丧失自己的独立性、主体性、能动性,而成为物的奴隶。本来西方用人本主义对抗神本主义是要强调人在诸多方面的理性意义。孟子也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他们看到神本文化束缚了人类理性的能动力量,阻碍了社会的发展,而人本主义可以让人从神的脚下站起来就是绝对的好,因此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女人柔弱,可又有一种韧劲儿。
水总是往下流,普润万物,从来不居功自傲,要求回报。赞颂了小草的生命力之顽强,是值得人们学习的地方。
水也能够包容万物,它没有自己的形状,而是随器赋形。《中庸》里讲: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我们一定要尊重万物存在的本然状态,顺应万物的内在本性。我们观察天的变化之道,看到春夏秋冬四时是没有差错的,这就是诚。水有坚忍不拔、坚持不懈的精神,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水滴石穿,一滴、一滴地滴,一年、十年……最终把石头滴穿了。圣人的品德能够与天地相配,与天地一样高明博厚。
道法自然就是强调人应尊重事物的本然状态。以柔克刚,刚柔相济,这是双赢。
所以孔庙用德配天地德侔天地来赞扬孔子。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所以孔子说君子不器(《论语·为政》)。但在西方文化传统中,其价值观念,特别是思维方式是非此即彼、二元分离、对立的,经常不自觉地陷入好就是绝对的好、坏就是绝对的坏,导致了人本主义的变异